PG电子(中国)官方网站-PG造就电子传奇

信长星太湖调研行“划重点”-PG电子官方网站

最新动态

NEWS

信长星太湖调研行“划重点”

2025-07-28 21:51:49

  7月23日,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到常州市、无锡市检查太湖治理工作并调研。值得注意的是,信长星此次检查调研,有一个很重要的新闻背景,就是2024年,太湖水质改善取得突破,创30年来最好水平,水质首次全年达到国家良好湖泊标准;蓝藻发生强度持续减轻,上半年首次未监测到水华;流域生态系统更加健康,太湖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为3.12,首次提高到“优秀”等级。

  在此次检查调研过程中,信长星也提到,去年太湖重回“良好”湖泊,成绩来之不易,必须久久为功、持续提升。

  太湖的蜕变,是中国生态治理史上的一个奇迹。三十年前,这片水域曾因工业污染、连年蓝藻而陷入生态危机;如今,它却以清澈的湖水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,成为全球湖泊治理的典范。是什么让太湖从“生态伤疤”重回“良好”湖泊的?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修复,从局部治理到系统治理,太湖的治理之路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“江苏之答”。

  站在新起点,太湖治理如何知难而“进”?放眼未来,太湖生态如何长治久“美”?答案或许也藏在这部波澜壮阔的生态治理史诗中。

  回溯过往,太湖的蜕变之路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生态治理史诗。三十年前,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迅猛腾飞,人口急剧增长、产业高度集聚,太湖流域承载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。密集的工业生产、生活污水直排入湖,农业面源污染肆意蔓延,让太湖不堪重负,水体富营养化严重,蓝藻水华频繁爆发。2007年那场震惊全国的太湖蓝藻危机,便是生态敲响的一记沉重警钟,湖水散发的刺鼻气味,令周边数百万居民的饮水安全岌岌可危,太湖治理迫在眉睫。

  痛定思痛,一场规模浩大、决心坚定的太湖治理攻坚战全面打响。以江苏为例,地处太湖PG电子科技流域核心区域,率先开启铁腕治污行动。

  太湖治理历程可分为三个重要阶段,每个阶段都有标志性事件和转折点。1991年启动的第一期太湖治理工程,标志着太湖治理的正式开始。这一阶段以工业污染治理为主,但效果有限,未能有效遏制太湖水质恶化趋势。

  1996—2000年“九五”计划期间,国家将太湖纳入“三河三湖”治理范围,实施“零点行动”要求工业污水达标排放,但2000年COD和总磷排放量仍远超目标。2002年启动的望虞河“引江济太”工程,通过引入长江水改善太湖东半部水质,成为长期调水的关键举措。

  2007年蓝藻危机爆发是太湖治理的转折点,促使江苏省委省政府下决心进行系统治理,全面实施湖长制,强化责任管理。2010年,国家水体污染控制重大专项启动,推动科技治理。2019年,东太湖网围养殖拆除,恢复4.5万亩自由水面。2021年,太湖生态岛建设启动,苏州颁布全国首例湖泊岛屿专项立法《太湖生态岛条例》,标志着生态修复进入新阶段。

  2022年,望虞河累计引水304亿立方米,生态清淤5500万立方米;2022年上半年,太湖无锡水域水质15年以来首次达到Ⅲ类标准,各项水质指标均创2007年以来最好水平。2023年,江苏出台新一轮治理方案,推动产业绿色转型;2024年,太湖水质稳定达Ⅲ类,生物多样性指数首次“优秀”,清淤工程和智慧监测体系发挥作用。

  太湖治理的三十年历程,从被动应对PG电子科技到主动修复,从局部治理到系统治理,形成了“外源减量、内源减负、生态扩容”的治理逻辑,实现了从“生态危机”到“国际标杆”的蜕变。

  就在信长星检查调研的同一时间,生态清淤智能化一体平台船“太湖之星”“太湖之光”和10余艘清淤船正分别在梅梁湖、竺山湖、太湖宜兴水域作业。

  而在宜兴周铁镇师渎港,数艘生态挖泥船在湖面上往来穿梭,宛如一支水上特战队;湖底淤泥通过巨型“吸尘器”般的泵送装置,沿着蜿蜒的管道长龙奔向岸线。这些泵送上岸的淤泥,将在占地约75亩的师渎港北固化场里进行“脱水瘦身”。

  今年以来,太湖无锡水域已清淤360多万立方米,较去年同期约增长1倍,预计今年全年将清淤650万立方米以上,是无锡新一轮太湖生态清淤启动以来,清淤量最大的一年。

  为什么治理太湖首先要清淤呢?因为太湖是浅水湖,平均水深只有1.9米,最深处不足4米。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秦伯强说得特别形象:“就像水缸比较深,上下两层水交换会受阻,沉到湖底的污染物很难再翻上来。反之,盆浅,一经搅动,底层的污染物就翻上来了,环境容量小,污染物浓度高,自净能力也弱。”

  湖底淤泥厚积,里面积聚了大量氮、磷等污染物,是水体富营养化和蓝藻暴发的重要内源污染源。《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》显示,太湖流域总磷、总氮浓度污染严重。在21个国控监测点位中,劣Ⅴ类水质的点位占比达67%。多项数据显示,太湖周边的排污量远高于环境容量。

  清淤是改善湖泊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。无锡是太湖治理“主战场”,江苏15条主要入湖河道,有13条在此。2024年3月,由我国自主研发的“太湖之星”平台船首次在无锡投入使用。该平台船疏浚效率可达到普通环保绞吸船的3倍,每日可稳定清淤5000立方米,可产生固化淤泥约2500立方米。2024年以来已累计清淤已达150万立方米。

  2024年太湖湖体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稳定保持在Ⅱ类和Ⅰ类,达到良好湖泊标准,清淤从根本上削减了湖体内源污染,可以说是功不可没。按新一轮太湖生态清淤要求,至2030年无锡市太湖清淤量要达3456万立方米。

  湖泊治理,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,太湖治理则更甚。污染在水里,病根在岸上。因为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、人口密度最高、城镇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。过去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下,各类生活污水、工业废水、农业面源污染一股脑排入太湖,最终酿成了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的恶果,引发大面积湖泛,严重危及居民饮水安全。

  水危机发生后,江苏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开始了“铁腕治太”的长期战役,在太湖流域投入超3000亿元的巨额投入,高强度实施了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、底泥疏浚、蓝藻打捞等治理工程,太湖一级保护区内230家化工企业全部清零,累计关停整治“散乱污”企业近6万家。

  为斩断岸上的“病根”,近年来,无锡、苏州、湖州、上海等太湖周边城市不断查缺补漏,加强城镇污水管网建设,提升城镇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。同时,出台河道治理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多项举措,坚持生活、工业、农业、湖体多源共治,太湖治理的面越来越广。

  作为治太“主战场”的无锡,针对治太的“咽喉要道”,今年对13条主要入湖河道开展“一河一策”片区化治理,向“全域Ⅱ类水”的目标冲刺。包括宜兴乌溪港在内的5条入湖河道目前正同时开展清淤工作,加大水体内源污染消减力度;9条入湖河道周边的农田正大范围开展排水系统整治,以确保“好水”入河。

  而拥有太湖三分之二水域面积的苏州,不仅全力以赴地参与到太湖治理“会战”之中,更颁布全国首例湖泊岛屿专项立法《太湖生态岛条例》,于2021年启动了太湖生态岛建设。苏州市吴中区2024年开展太湖蓝藻巡测47次,编制太湖蓝藻监测报告168期,开展太湖蓝藻巡查16000多人次、近万车(船)次,累计打捞蓝藻近18000吨(含水),完成太湖清淤40万方,东山、金庭分别完成17条、23条通湖河道治理,生态岛试验区完成中期评估。

  太湖流域的江苏三个城市苏州、无锡、常州,在今年爆火出圈的“苏超”联赛前几轮,一度被调侃为“太湖三傻”。但作为江苏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区域,苏锡常在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领域,却堪称“智慧”的化身。在太湖治理方面,各种“黑科技”、硬核装备纷纷上阵,效率拉满。

  清晨,无人机群划破薄雾开启巡航,搭载高光谱相机的无人机沿湖岸线巡飞,AI算法实时分析蓝藻密度;岸边深井控藻平台正轰鸣着将藻浆吸入处理系统。这是无锡市蓝藻打捞作业的日常。但这还不是全部“黑科技”。高空,遥感卫星每6小时传回一次藻情热力图;低空,“鹰眼”摄像头精准捕捉湖面蓝藻踪迹;地面,累计2200余人次巡查员带回1.6万个数据量汇聚成动态预警地图;水下,溶解氧自动监测设备持续追踪水质变化。

  “空天地水”一体化监测,织就了一张全天候、无死角的蓝藻防控智能天网,让每一处藻情变化都逃不过科技的“火眼金睛”。

  在太湖综合治理的科技前沿,两项创新项目正以“生态绿芯”和“智慧农业”为突破口,为提升水体环境与农业面源治理提供创新解决方案。

  大浦港北侧太湖水域,4个直径100米的高密度聚乙烯浮筏“绿芯”像一串串翡翠项链漂浮于湖面。这是一场以渔控藻的生态试验,通过增殖鲢鳙等滤食性鱼类,利用其摄食浮游生物的特性,实现渔业“降氮降磷、控藻抑藻、减碳净水”的目标。

  而周铁镇千亩连片生态蔬菜基地示范工程,则以“五步净化法”构建起农业退水处理闭环:管涵连通清淤疏浚后的分散河道形成“水系经脉”,生态草沟化身“氮磷过滤器”拦截面源污染,火山石生物毛刷与曝气系统组成“水下净化车间”,配合沉水植物群落打造“水下森林”。通过这一“源头控制—过程净化—深度涵养”工艺链,36000平方米水域实现从浊到清的蜕变——水体透明度显著提升,最终排入横塘河的水质达到Ⅲ类,岸线景观也焕然一新。

  太湖治理的三十年历程,是一部中国湖泊治理的创新史。从“世界工厂”到“生态客厅”,太湖的蜕变不仅重塑了一方水土,更向全球递出了一张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名片。当3万只红嘴鸥掠过碧波,当世界惊叹于水清岸绿的蜕变,世界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湖泊的重生,更是一个文明古国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重构。

  太湖治理的奇迹,是中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命题的铿锵回答。太湖流域以0.4%的国土面积,创造了全国10%的经济总量。去年8月,《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获国务院正式批复。规划确定了“太湖丘陵生态绿心”作为支撑江苏永续发展的两大生态绿心之一。

  展望未来,太湖治理的目标是打造“世界级生态湖区”。根据《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》,到2025年,太湖湖体水质实现“稳Ⅳ争Ⅲ”,更高水平实现“两保两提”;到2030年,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,太湖湖体水质达到Ⅲ类;而到2035年,太湖将打造成为世界级生态湖区。

  但正如省委书记信长星所指出,太湖治理需持之以恒、久久为功。太湖的美,没有上限;太湖的治理与守护,也没有终点,它将始终处于进行时态,新时代人水和谐共生的“太湖美”,必将永远唱下去。

  站在新起点,太湖治理如何知难而“进”?放眼未来,太湖生态如何长治久“美”?

  当科技赋能与制度创新形成“双轮驱动”,当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实现“双向奔赴”,太湖治理的中国智慧,将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生动范例。


全国热线:0371-64016785

联系地址: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国基路60号B座楼3层03-302号

Copyright © 2024 PG电子净水材料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| 豫ICP备2021018482号